补服
补服也称为补褂,一般穿在朝服或吉服外面,为清代男子宗室、贵族、官员的服饰,而皇帝的补服被称之为衮服,衮服上有皇帝十二章、万寿篆文等皇帝的标志纹饰,就是有一个“补子”在身前身后(高级宗室、皇室等在两肩之上亦有补子)的一件石青色外袍,套在朝袍以外,形制为圆领、对襟,有5枚扣子,袖口是平的并长度达到手腕处,下面则是在左右后三处开裾,长度达到膝盖处。女性嫔妃、宗女、命妇的吉服褂亦与此相似。
▲衮服 来自故宫博物院
清昭连《啸亭杂录·用傅文忠》:“故特命晚间独对,复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宝石顶、双眼花翎以示尊宠。”
清代官服中有对襟褂子,有大褂与短褂之分。明朝时期亦有不在,尺幅比较大,官员补服如一品双鹤,到清朝时期变单鹤。
▲ 明朝时期一品文官补子,单鹤双鹤
▲ 清朝时期一品文官补子
清朝其中大褂缀有补子,前胸的补子一分为二,后背补子则为完整面。因有补子,又称补服或补褂。补服形式比袍短又类似褂但比褂要长,其袖端平,对襟,所以或称“外褂”、“外套”。补服都是玄色(因避玄烨讳,称石青色),所衣料可为缎、绸、纱等材质。
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固伦额附及其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皆为圆补,镇国公以下及文武百官皆为方补。可搭配朝服袍、吉服袍与常服袍穿用。另短褂又称“马褂”,其长度短于大褂半截,约至腰际,因多搭配行服袍使用,故又称“行服褂”。
▲ 左后背完整-右前胸一分为二
贵族
清朝补服较明朝官服补子略小,一般在30厘米左右,补服色用均石青。
亲王和郡王的朝服的颜色用蓝及石青,曾被赏赐金黄朝服者,则可以用金黄。龙必须是盘龙或降龙,不能是升龙或正龙。
亲王补服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镇国公补服前后绣四爪正蟒方补。
奉恩将军补服,前后绣虎,惟衣裾四启。带用金黄色,凡宗室皆如之,觉罗带用红色。品官补服前后绣补子,吉服冠,顶用镂花珊瑚。
辅国将军、男爵补服身前身后狮各一方。奉国将军补服身前身后豹各一方。
▲ 清朝廷臣子肖像,可能是胤礽(卒于 1725 年)
另外,无爵位的宗室叫“闲散宗室”,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认为闲散宗室“谱列银潢,名登《玉牒》”,却“身无职级,竟至与齐民无别”,有辱皇室风采,于是钦赐闲散宗室著四品顶戴、武职补服。
妇女品官之补服,文武命妇受封者,亦得服用,各从其夫或于之官品以分等级。社稷、时享太庙,执事官服补服。清代补服穿着关于违例的种种规定补服的穿着有着严格的规定,不按照规定使用将会受到惩处。清代设立了一系列关于补服穿用的细则,对如有违反也设定了相应的处罚条例。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
清朝时期补子的官员等级制度
四团龙补服
四团龙补服,又称团龙补服,是清代多罗郡王以上的高级宗室、皇帝及诸皇子、或是外藩诸王才能穿着的补服,即在身前、身后、两肩上都各有一团龙纹补子,其中又分行龙、正龙两种花纹。而同时四团龙补服也作为清代大臣、将军、王公们,在立下大功时的赏赐物,一般是作为荣誉性质的物品,但也有例外,皇帝允许日常或重大场合穿着的情况存在。是清代一项很是高贵的荣誉赏赐,根据学者王彦章先生统计,有清一代近三百载,皇帝赏赐的次数约莫只有寥寥73次而已。
四团龙补服制度
乾隆朝以前,清代的各项服装规制并未有十分明确的规范,因此在当时的四团龙补服上,常会出现行龙、正龙补子混用的情况,如清朝康熙皇帝的补服-“织石青缎四团金龙面袷褂”等衮服上都并非一定是正龙纹。就是在两肩为正龙纹,前后胸则是绣上双龙戏珠的行龙纹。
而从目前已知的清代四团龙补服,在乾隆朝的《皇朝礼器图式》、《大清会典》时分化为四种等级的形制。分别是皇帝穿的衮服,其形制是在四团正龙补子外,在两肩上还有象征帝王的日月章纹(即《尚书·益稷》中所言象征帝王的十二种章纹)及后方的万寿篆文。其二就是尚未封爵的皇子们所穿着的四团正龙补子。其三就是和硕亲王所穿着的前后正龙补子,两肩行龙补子。其四就是多罗郡王及亲王世子所穿着的四团行龙补子。
▲ 清代诚谋英勇文成公爵阿桂
皇帝及皇子补服
清朝有关皇帝和皇子等的补服、补挂,最早可以在《皇朝礼器图式》、《大清会典》等乾隆朝的书籍中,见到补服的明确规范制度,如下。
《皇朝礼器图式·卷四·冠服一》:“皇帝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围,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后万夀篆文,间以五色云,春秋棉祫,夏以纱,冬以裘,各惟其时。……皇太子龙褂,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间以五色云,棉袷纱裘,各惟其时,皇子同。”
《乾隆朝大清会典·卷三十·礼部·冠服》:“衮服,色用青,长覆膝,织金为卷龙文四。”
可见皇帝所穿着的四团龙补服是在清代的乾隆朝时正式规范其规制,皇帝的补服为“四团正龙补子”,再佐以各种象征皇帝的纹章和篆文,就成为了皇帝穿着在最外面的补服。而尚未封爵的皇子或是皇太子的补挂,则是相同的四团正龙补子,去除掉象征皇帝皇权的纹章和篆文。
▲ 石青粉染色
▲ 衮服“正龙补子”
亲王补服
《皇朝礼器图式·卷四·冠服一》:“本朝定制,亲王补服,色用石青,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世子同。”
《啸亭杂录》:“旧制,亲王服四正龙补服,郡王服二正二行龙补服。乾隆中,傅文忠公以为与御服无别,乃奏改亲王服二行龙二正龙补服,郡王服四行龙补服,以为定制。诸王有特赐四正龙者,许服用焉。”
可见清朝和硕亲王的补服在乾隆朝以前,是与皇帝皇子们一样的四团正龙补服。但到了乾隆朝时,和硕礼亲王昭梿所写的笔记《啸亭杂录》中及《乾隆朝大清会典》等记载中,就开始有了明显规制,虽说与皇帝皇子们一样前后胸都是绣上正面金龙,但是两肩上都改为侧身的龙纹,即行龙纹。使得和硕亲王及亲王世子的补服就成为了“两正龙两行龙补子”。
郡王补服
皇朝礼器图式·卷四·冠服一》:“本朝定制,郡王补服,色用石青,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
《啸亭杂录》:“旧制,亲王服四正龙补服,郡王服二正二行龙补服。乾隆中,傅文忠公以为与御服无别,乃奏改亲王服二行龙二正龙补服,郡王服四行龙补服,以为定制。诸王有特赐四正龙者,许服用焉。”
可见在乾隆朝以前,多罗郡王的补服还是两正龙两行龙的形制,但等到乾隆朝开始划分等级后,就将多罗郡王的补服改为“四团行龙补子”,即四条侧身的龙纹。
至于在往下层级的清代宗室贵族,就是所谓的多罗贝勒和固山贝子,虽说还是以圆形补子为样式,但是却不再是五爪龙纹,而是改为四爪蟒纹,并且其团数也少了肩上的两个,变成只有前后胸的补子样式。多罗贝勒为“两团正蟒补子”,固山贝子则是“两团行蟒补子”。而再往下的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及非宗室的民公、侯、伯等超品爵位,则更是不再能使用圆形补子,改为方形补子,即“两方正蟒补子”。
清代补服等级图
|
身份
|
样式
|
相同者
|
清朝皇帝
|
四团正龙补子
|
皇太子、皇子、皇子福晋
|
和硕亲王
|
两正龙两行龙补子
|
亲王世子、亲王福晋、世子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
|
多罗郡王
|
四团行龙补子
|
郡王福晋、县主
|
多罗贝勒
|
两团正蟒补子
|
贝勒夫人、郡君
|
固山贝子
|
两团行蟒补子
|
固伦额驸、贝子夫人、县君
|
奉恩镇国公
|
两方正蟒补子
|
奉恩辅国公、和硕额驸、民公(非宗室公爵)、侯爵、伯爵
|
需要注意的是,清朝女性后妃或命妇等,在穿着朝服时,穿着的是无袖的“朝褂”,而在女性穿着吉服时,则要穿着与男性相同的“补褂(补服)”,因此被称为“吉服褂”、“女补挂”。而上述写的相同者中女性人物的部分,即为吉服褂的部分。
受赏人物
三、吉服
吉服包括吉服冠、吉服袍、吉服带、吉服朝珠。「吉服袍」肩不配披领,是前后左右开四个衩的「连身袍」
吉服是皇帝在重大吉庆节日所穿的服饰,其颜色和纹样比礼服要丰富多样。吉服袍又称“花衣”或“彩服”,有着多样的色彩和纹样。与礼服不同的是,吉服可以根据皇帝的喜好进行定制,体现了个人的审美趣味。
四、常服
常服主要用于严肃、庄重的场合,例如大祀的斋期、丧期内的吉庆节日等。常服的颜色没有严格的规定,通常以素色和暗花为主。常服的设计简约而不失庄重,充分考虑了穿着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 爱新觉罗·胤禧(1711年2月27日—1758年6月26日)
五、雨服
雨服是清代皇帝在雨天所穿着的服饰,包括雨衣、雨裳、雨冠三部分。大多用油绸(涂油的绸缎)、羽毛纱或毛毡等制成。清朝前期,皇帝的雨衣也有红色,但从乾隆皇帝开始,就规定皇帝的雨服都是明黄色的了。这种设计充分考虑了皇家的象征性和实用性。
六、戎服
戎服又叫做“大阅甲”,是清朝时期皇帝出席大规模“军事演习”时所穿的服饰。这种服饰的设计充满了力量感和威严感,彰显了皇帝在军事方面的权威和地位。
七、便服
便服是清代帝后燕居(日常闲居)时穿的服装,其形式多样且颜色与纹样绚丽多彩。便服的设计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实用性,如马褂、氅衣、衬衣等都是非常实用的服装。这些便服的设计也充分展示了皇家的品味和个性。便服更接地气,很多百姓也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接受满人便服,但后期满人也穿着汉人服装。
图文搭配让你看懂清代补服
清 十二帝顺序歌诀与皇子皇妃
清朝皇后冠服篇
从秦朝到清朝 各朝代机构官制示意图,以后看古代剧就不迷茫了!
你知道,满清八旗是啥意思?
清朝皇帝一览,揭秘那些尘封的历史记忆
清朝这几位皇帝的皇位继承之路,原来都与这块匾额有关!
清朝皇帝都穿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