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弘一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是由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李叔同(弘一大师)所作词,采用美国作曲家J·P·奥德威的曲调填词而成的经典歌曲。这首歌曲首次出现在民国初年,收录于李叔同编辑的音乐教材《美育唱歌集》中,自问世以来,它就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感动了无数人的心,成为一首跨越时代、深入人心的送别之歌。
《送别》李叔同 手稿
李叔同(1880-1942) 初名文涛,改名岸,又名广侯、成蹊,字惜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就读于南洋公学经济科。公费留学日本。在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习油画。加入同盟会。于东京组织春柳社,编演戏剧。归国后,任教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民国五年(1916)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多才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通数国文字。为南社社员。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奇趣洋溢。词豪婉兼具。有《弘一法师文钞》。今人辑有《李叔同诗全编》,词在集中。
艺术与教育生涯回国后,李叔同投身于艺术教育事业,先后在上海和浙江的学校担任教师,致力于推广现代艺术教育。他不仅教授音乐、美术,还亲自编写教材,引进西方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李叔同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尤为显著,他创作的歌曲《送别》流传甚广,成为经典之作,影响了几代人。
文化贡献(弘一法师)一生横跨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前半生致力于艺术与教育,后半生则献身于佛教研究与修行。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先驱,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人物。无论是作为艺术家,还是作为高僧,李叔同都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在他看来,艺术与宗教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辅相成,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李叔同的一生,是不断寻求真理与完善人格的过程,他的事迹鼓舞着无数人在各自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即便在今天,回顾李叔同的生命历程,依旧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超越时代的智慧与光芒,启发着每一个人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追寻真正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