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褪色的高原珍宝 | 唐卡艺术
“
青藏高原总是给人以壮阔、苍凉和神圣的美感,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老的宗教,虔诚的信仰,吸引无数人踏上这片雪域高原洗涤灵魂。
而这里也流淌着中国美术中一条特殊的文脉——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唐卡的内容多以宗教题材为主,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通常采用天然颜料,如矿物、植物和动物等,每一幅都是手工绘制在布面或纸上,因此十分珍贵。
唐卡在藏传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信徒们修行、观想和礼拜的重要工具。在藏民的生活中,它也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为藏式建筑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氛围。
2008年,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热贡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唐卡的起源学术界观点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 唐卡是随佛教由印度传来的绘画形式。由意大利学者杜齐提出。他认为唐卡源于印度古老宗教布画“钵陀”,随佛教传入西藏。钵陀与汉地绘画不同主要在于画布,汉地绘画多为纸和绢,钵陀则以棉布为底,这与唐卡画布一致。此外,唐卡绘画中曼荼罗画为正方形画布、佛像画画布长宽比例为4:3,这都与钵陀相同。
2. 由中国学者谢继胜提出,唐卡受中原绘画的影响产生。他在《唐卡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唐卡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并非来自印度,实际上他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汉唐至宋元的中原汉地卷轴画的形成演变过程相一致,发源于蕃汉交往密切的敦煌,沿着佛教绘画的轨迹,由吐蕃旗幡画演变而成”。
• 明永乐 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
唐卡中央为践踏死亡之神、手抱明妃“毗陀利金刚”、怒目圆睁的红夜魔,右上具“大明永乐年施”款。通体以金线和五彩丝线绣成,做工精巧绝伦,色彩缤纷绮丽。高3.3米,宽2.1米,是现存世界最大的西藏刺绣佛像。
3.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所著的《释迦牟尼·水晶宝镜》书中所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一幅吉祥天母女神像,在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看到了这幅女神像,将此作为装藏,放在神像里了。此为西藏学术界对于唐卡起源之说。
4. 唐卡是由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布画继承发展而来。苯教僧侣实用便携布画以便传教布道,后被佛教所用。
• 元代 时轮坛城唐卡
坛城图是西藏唐卡绘画中的重要题材。藏传佛教修行时必须供奉坛城,修习哪尊本尊,就要观想那位本尊坛城。这幅棉布彩绘唐卡以时轮金刚为中心,四周绘有密集金刚、喜金刚和胜乐金刚等百余座本尊像,画风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1300多年前,藏族艺术家们用粗疏的麻布描绘天堂,用一笔一墨遵循灵魂的创作原则和严苛的绘制标准,将心中的信仰具象化。
择吉日,沐浴净身,焚香诵经,这是藏族人画唐卡前的准备;制作画布、定位起稿、上色、描金、开光加持,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其耐心;他们画佛陀、画菩萨、画神……也画历史、画民俗、画天文……唐卡是藏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和精神指引。
• 处理画布
1. 绷展画布:画布布料选用的是平滑稍厚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点、小孔或裂缝,将裁好的画布洗净晾干,绷到绷架上。然后将胶涂在画布两面,涂胶的好坏决定了唐卡画面的彩色颜料的上色质量。涂好胶水的画布经过阴干后就可以上白底了。在干透的画布两面均匀地涂上温水泡制的白土汁,使布面细孔被填塞,表面变得平滑。
2. 磨制画布需要两道工序,即粗磨和细磨。先是数次的粗磨,上好白底的画布阴干后,用手感略粗的磨石轻磨,打磨的顺序总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每次打磨都要阴干一次。细磨是画布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为了便于构图上色,首先在凉水中调入少量的胶,在画布正面均匀地涂抹,阴干后用光滑的磨石打磨三至五遍。
• 勾勒底稿
唐卡的起草构图是整个绘制流程的基础,这一步骤是按照唐卡的造像度量规则,将要绘制造像的尺寸、比列、位置做了相应安排。通过打线素描先画出神、佛像的骨架并确定比列,然后画上衣服、璎珞、宝冠及法器等,最后再画上山水、幸运、花草、鸟兽房屋等。神、佛像的绘制有严格的度量标准,画师要经过多年的训练才能掌握的很好。
• 染色勾线
1. 唐卡着色:按照之前的草稿构图对唐卡进行上色,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画师按顺序先对面积较大的衣饰进行着色,然后是天空、静物、地面,面部要到最后才上色。为使各部位颜色深浅有变化,着完色后要对各种颜色进行加粉处理,使其有明暗变化。
2. 唐卡晕染:晕染是为了弥补平涂着色立体感不足的一种色彩渲染法,通过晕染可以使两种颜色的过渡自然流畅,赋予唐卡绘画中的事物真实的质感与立体感。
3. 唐卡勾线:勾线是唐卡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勾线是用尖细的笔尖勾描出人物的肌肉、衣饰、北京的山石、树木云彩等。唐卡的勾金线是将纯金磨成细粉末,加水和胶调匀,涂绘、勾勒在画布上,再用宝石笔头的硬度打磨,使其发光,整幅唐卡就会变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了。
• 开眼开光
这是绘制的最后一道工序,开眼也是整幅唐卡的点睛之笔。轻轻一笔,赋予唐卡画像生的灵气。画完以后,由高僧活佛开光加持,用朱砂在唐卡背面写上经咒,使唐卡具有“身之所依”的特性,以保佑结缘人平安健康。至此,一幅唐卡才算真正完成。
拉日巴,是藏族人对唐卡画师的称呼,他们将绘画过程当作自身的修行。一幅唐卡的诞生,快则半年,慢则十余年,上乘的作品,饱含画师的无量心血。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似乎都在画师的修行中注入了灵性。
对于藏族文化和藏族人而言,唐卡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有的唐卡以史实为依据,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如表现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其中以讴歌藏汉民族友谊的作品,如文成公主进藏故事,都会绘在寺庙醒目的位置。诸如大昭寺、布达拉宫中的欢庆图,再现了文成公主驾抵逻娑时,吐蕃人民以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这些生动的画面,为后世了解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中华文明。
•《大昭寺欢庆图》复刻壁画
唐卡的起源和发展兴衰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这门绘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暗合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当时藏区,游牧生活还是许多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仅靠固定的寺庙,无法满足众多迁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
于是唐卡这种主要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艺术,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唐卡这门绘画艺术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最终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这种局面。
• 公元15-16世纪 喜金刚像唐卡
唐卡,像一扇色彩斑斓的窗户,为世人打开神秘古老的藏族文化与哲学。藏族人民通过繁复的图像和符号来表达佛教的哲学观念,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反映了人们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解,也给观者带来思考和启示。
在藏传佛教中,每一个佛有一个坛城,像我们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或许你并不信仰任何宗教,也不相信佛魔鬼神的存在,但不可否认,只有心灵和精神世界富裕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之人。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尊重原创,版权专属,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