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儒孙奇逢第十三世孙 清风韵 孙居超
孙居超
字清岚,号金容布衣。雄安新区容城人,一九八五年生,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国画专业。斋名续兼山堂,识贫草堂,境会书屋,书画家,篆刻家。夏峰学会执行会长,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副秘书长,雄安新区容城政协常委,容城三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景贤书院院长。
孙奇逢纪念馆挂牌孙居超“政协委员工作室”
孙居超国画作品 《岁朝清供》
孙居超,字清岚,是一位来自河北容城的杰出青年学者,他与明末清初大儒夏峰先生孙奇逢有着血脉相连,是孙奇逢(夏峰先生)第十三世孙。他的学术生涯起步于天津工艺美院,专攻国画系,展现出深厚的学术根基。
在艺术的道路上,孙居超涉猎广泛,对书法、诗词、篆刻以及国画等艺术门类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卓越的造诣。特别是在大写意花卉领域,他深受吴缶庐大师的影响,技法独特,风格鲜明。在篆刻书法方面,他曾向著名篆刻家董鸿程先生求教,董先生的悉心指导使他的技艺更加精进,走上了正统道路。
孙奇逢
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容城(今河北保定容城)人,明末清初理学大家,与黄宗羲、李颙齐名,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晚年讲学于河南辉县夏峰村,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孙奇逢中举,后父母接连去世,在乡庐墓6年。期间,刻苦读书,经、史、子、集广为涉猎,并多与贤友切磋论学。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居孝期满的孙奇逢开始游学京师,广交名士。满清入关后,孙奇逢南迁河南辉县,在夏峰村授徒讲学20余年,著书立说,研读各家经典,创立“夏峰学派”。黄宗羲评价“北方学者大出其门”,故孙奇逢又有“北方孔子”的美誉。
哲学思想上,孙奇逢调和程朱陆王,“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提倡学者不可拘门户之见,认为朱陆之间“不宜有心求异,亦不必著意求同”,对清初理学影响很大。
孙奇逢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四书近指》、《读易大旨》五卷、《书经近指》等。
家规古籍善本
作为孙奇逢的后人,他是如何理解这位明末清初大儒的?
孙居超:孙奇逢是明清之际学者,与李顒、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在中国儒学史上,孙奇逢的地位显赫,在《清史稿·儒林传》中,他被列在第一位。他的一生著有《理学宗传》《读易大旨》《四书近指》《书经近指》等传世的哲学专著。
从学术角度来说,孙奇逢“气魄独大,北方学者奉为泰山北斗”。其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我目前尚在学习研究阶段。但是,他的学术之所以能够“起顽励懦”,虽贩夫走卒听其一言也“向上为人”,又有他极平易的一面。可以说,这是他实实在在的“治世之功”,正如他说真正的学问在“日用饮食之间”,极其强调日常的践履,是其学派一大特色。而“躬行实践”是他学术的着脚点。他的学术是主张亲身实践,有着较强的体验性。
(出处:采摘与河北经济报访谈实录)
孙居超国画作品 《岁寒图》
谈孙奇逢的思想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哪些作用?
孙居超:对于有着“金容望族”之称的容城孙氏来说,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征君公孙奇逢都是这个家族的灵魂人物。以孙征君思想为主的孙氏家学影响了本家族几百年,当然,还会继续影响下去。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家族中的老人及村中的耆宿在茶余饭后,讲“三贤”的故事。13岁时从学于族兄孙居容先生。他是一位学问很好的老师。他的屋里挂着一幅孙征君的画像,两边对联“内圣外王无遗理,知先觉后有馀芳”。他给我讲这画像是祖先,这是康熙时容城知县孟长安撰写的,讲容城的历史,讲“三贤”。我一听就入迷了,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迄今为止,我有三个书斋名,即:“续兼山堂”“识贫草堂”“境会书屋”,可以说,是对孙征君学术的学有所得吧。“续兼山堂”是早年居容族兄所赐。他给我写的一幅家联,上联“续兼山堂传孝友”,取前四字作斋名。“兼山堂”是孙征君在夏峰的故居;孙征君特殊的经历,对“贫”字讲得极多。我十多年客居在外,对事态的体察、生活的经历都有很深的感悟,而理学家的书是“一剂良药”,能使你很好的成长起来,于是取“识贫草堂”为斋号自勉;“境会书屋”的斋号则与我本专业有关。
孙征君有一首诗《有会》,前四句是“学无究竟,功无定程,身与境会,其性自灵”。我觉得这和画论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相通的。身与境,造化与心源是一个画家永恒的话题。
来源采自:《传承文脉寄乡愁——对话容城籍青年学者、画家孙居超》
孙居超国画作品 《秋艳》
孙奇逢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孙居超: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雄安文脉的延续。孙征君有着“北方孔子”之誉,黄宗羲曾评价说“北方学者大概出其门”。
如果我们顺着 “文脉”向上溯,你会发现,到了清初,北方各地或多或少都会和孙征君产生联系。比如颜李学派,颜是师承王余佑的,王余佑便是孙征君很重要的一位弟子。孙氏的堂号为“孝友堂”。他以孝友治家,写有《孝友堂家规》,足见其对日用伦常的重视。
我想现在仍不乏实践价值。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和谐,孙征君践行过的这些理念,对现实仍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当地文化成就最为卓越的一位先贤,无疑未来依旧还会成为文化上的符号。
来源采自:《传承文脉寄乡愁——对话容城籍青年学者、画家孙居超》
孙居超隶书对联
结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谈谈在书画方面创作的心得。
孙居超:我最初主要学习海上画派代表人物吴昌硕,学的是文人画的路径。著名美术家陈师曾说文人画有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文化的陶冶。书画也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书画的内容与形式来说,讲求“诗书画印”的融合统一。这就给学习者提了一个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自我提升,不断地思考与实践。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过程,气质变化的过程。书画除了专业技法之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品格,这种影响不会是具体的一笔一划,而会在画面中反应出来。
我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在画面上题一些乡邦前贤的诗句,如我曾画一幅梅花,题上孙征君诗句“天于霜雪含春意”。一次游览白洋淀后,我作了一幅水墨荷花,题上鹿伯顺先生(鹿善继,定兴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的诗句“馥馥莲芳入梦来”,一是对此文化的体察理解,二是这些前贤都堪称楷模。这些诗句不但丰富了画面内涵,还有乡愁的寄托,古今的沟通,文化的认同。
来源采自:《传承文脉寄乡愁——对话容城籍青年学者、画家孙居超》
孙居超国画作品 《墨牡丹》
孙居超国画作品 《岁朝清供》
孙居超国画作品 《墨梅图》
孙居超国画作品 《墨菊图》
孙居超国画作品 《喜上眉梢》
孙居超国画作品 《鱼》图
孙居超国画作品 《水仙图》
孙居超国画作品 《春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