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无  界

中国的

 

                            世界的

水墨丹青

浩瀚长空

石鲁《古长城外》等50年代作品欣赏

首页    人物专栏    石鲁    石鲁《古长城外》等50年代作品欣赏

1、1954年作 石鲁《古长城外》

石鲁用新国画来反映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精神,非常重视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的黄金,并且力求在构思立意上创作的《古长城外》,可以说是这个时期从事国画创作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作。这幅作品在绘画技法上基本是写实的,既按西洋明暗画法,又吸收中国年画的特点。但最重要的还是独具匠心、引人注目的构思。

他的主题是描写新修的铁路穿过古老荒寂的长城伸向远边塞外,歌颂我国解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
 

石鲁《古长城外》

石鲁《古长城外》规格:89x129cm
 

2、石鲁 1953年作《 祁连山下的工地》

此画是石鲁画作中极为少见的风格,天空的色与墨染出一片云山,让人心生向往之情。1950年代前期,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建设西北、西南铁路线,石鲁曾到天水至兰州、兰州至新疆工地写生,此画描绘的便是现场景象。近、中景以相较写实的笔触、色彩画出山谷中的工地,前后的虚实,远近的推拉,赋予了祁连山中的工地一种别样的美感。

石鲁 1953年作《 祁连山下的工地》

石鲁 1953年作《 祁连山下的工地》36.7×56.5cm
 

3、石鲁 1953年作《藏族妇女》

这是一幅水墨写生作品,以墨线勾勒,淡彩渲染,其用笔婉转流利,极富表现力,而人物比例准确,形体结实,比较忠实于真实的对象,显然又具备西画的色彩。以水墨再现客观物象,是这一时期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倾向,从《藏族妇女》中不难看到时代精神对画家的影响。

石鲁 1953年作《藏族妇女》

石鲁 1953年作《藏族妇女》26.5×36.5cm
 

4、石鲁 1954年作《移山图》

20世纪50年代是长安画派迅速崛起的时期。这其中居功至伟的自然是1954年成为西安美协副主席的石鲁。而石鲁作于1954年的这幅《移山》则奠定了其艺术史地位。石鲁之所以成为石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实录精神。他以手中的画笔,为时代和人民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而为了表现陕北高原雄壮、粗犷、具有原生态性的强悍的生命力,石鲁自创一种新的会话语言和程序,运用大刀阔斧的拖泥带水皴法,施以浓重的矿物色,在大片的土黄里突出表现了拖拉机手“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其画面带着浓重的高原气息和劳动色彩,而干湿兼施,骨肉浑成,气到势和,在彻底革新了中国山水画柔弱审美传统的同时,赋予了长安画派一种全新的、具有厚重生命力的艺术魅力。
 


5、石鲁 1955年作《梯田人家》

1950年代,石鲁频繁地赴陕南、陕北农村写生。《梯田人家》即是描写黄土高原的梯田风光,画中梯田以焦点透视布局,前景开阔,直扑眼帘,后慢慢聚于画面左上处。坡面以少许朱砂、赭石淡淡铺染,以现黄土地的色彩和松软的质地,梯田的坎面则是用浓淡和粗细不同的墨线,相互交错,皴擦出不同明度的石块肌理。梯田层层向上,将人的视线引至高处的一处村落。农舍屋顶呈人字形,屋檐外伸,粉墙青瓦,墙上写着“建设山区”四个大字,突出时代背景。村前几个小小的剪影式人物,赋予画面生活气息。村中一棵大树,以淡墨铺形,再以浓墨重笔点染,在画面中尤为醒目。村后参差的树木随山脊远去,只以淡墨染出大形,且愈远愈淡,直至与远景融为一体。远山以水墨稍加赭石染成,富于浓淡变化,山脚留白,显得云霭苍茫,意境悠远,单纯的背景将梯田和村落衬托得更加突出。
 

石鲁 1955年作《梯田人家》

石鲁 1955年作《梯田人家》54.5×68cm
 

6、石鲁 1952年《幸福婚姻》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年、连、宣绘画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幸福婚姻”题材。石鲁创作于1952年的新年画《幸福婚姻》直接指向这批婚姻题材作品的核心内涵。“幸福婚姻”在当时语境下应该是什么模样?石鲁的作品描绘了一个农家小院院外的场景:院墙上和画面右下角是连绵不绝的南瓜和葫芦,寓意多子多福;一个吸烟斗的老汉牵着牛走在最前方,一对年轻夫妇紧随其后,周围簇拥着一群孩子。远处是三五成群的乡亲。院门上的春联点明主题:“生产互助大丰收,婚姻自主全家福。”生产互助、婚姻自主意味着当时幸福婚姻的保证。当年许多画家,包括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家群也介入了这个题材的创作——《新式结婚》《新娘子讲话》和《夸媳妇》是其中的代表作。
 

石鲁 1952年《幸福婚姻》

石鲁 1952年《幸福婚姻》
 

7、石鲁 1953年 《王同志来了》

石鲁 1953年 《王同志来了》

石鲁 1953年 《王同志来了》120*100cm
 

2024年9月4日 10:0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