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唐卡亮相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惊艳展示千年绘画艺术 | art - 广角艺术|
说起西藏,
你会想到什么?
是巍巍的雪山,
还是悠悠的历史?
近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在“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中,
为我们展示了5幅被誉为
“西藏的百科全书”的珍贵文物
——唐卡
满足了大家对于西藏的无尽想象。
唐卡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有“西藏的百科全书”之称。其起源于何时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就西藏的绘画艺术历史而言,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而在公元7世纪,出现了能够随意作画、便于悬挂、易于携带的唐卡。
唐卡在西藏社会上的应用极其广泛,当地百姓或出于精神文化需求,或为了某种纪念供奉唐卡。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唐卡为我们研究西藏历史、文化、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而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同样为人称道。
唐卡最初以绘画为主,后因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出现了缂丝、织锦、堆绣(又称贴花)、刺绣等诸多形式,因此按照质地和制作方法可分为绘画唐卡和织绣唐卡两大类。
绘画唐卡根据画面底色与使用的金银材料不同分为几种类别:用多种颜料绘制而成的唐卡称为“彩唐”;用金色为底,描红或描黑的称为“金唐”;以红色和黑色为底的唐卡则分别称为“红唐”和“黑唐”。
如这幅《五部陀罗尼坛城唐卡》即以彩色绘制,整体构图以几何图形为主,由外到内以圆形和几何体形式层层相套而成。
《五部陀罗尼坛城唐卡》
通过细节图亦可发现,此幅唐卡外部图形以水图案及火焰图案装饰,内圈正方形图案表示城墙、屋檐,层层深入,最后到达主尊殿,并用红,黄、蓝、绿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坛城的构图紧凑,图案繁复多变,抽象和具象手法并用,装饰性强,具有很美的形式感。
《五部陀罗尼坛城唐卡》局部
《五部陀罗尼坛城唐卡》局部
《大殊胜黑如嘎本尊像唐卡》线条工整流畅,人物绘制比例严格准确,色调变化丰富,活泼鲜亮,立体感强烈,同时大量采用天蓝地绿为背景,体现了勉唐画派已经摆脱暖色调的远古风格。
《大殊胜黑如嘎本尊像唐卡》
《大殊胜黑如嘎本尊像唐卡》局部
《大殊胜黑如嘎本尊像唐卡》局部
在织绣唐卡中,根据工艺不同可分为刺绣、织锦、堆绣和缂丝唐卡。刺绣唐卡所采用的技术是从中原传入西藏的一种纺织工艺,即用针引线,按设计的图案在绣料上勾绘成花纹、人物图案等,以不同的色彩,粗细不同的绣线和运针方法表现出图案的质感,展厅这幅《宗喀巴传记唐卡(之一)》展现的正是这种工艺。
《宗喀巴传记唐卡(之一)》
此幅唐卡为不露地满绣,绣线、设色、退晕与间晕相结合,采用平绣、钉线、平金、斜缠针、套针等针法,其中尤以平金表现的衣服纹样及人物神情最为细腻。
《宗喀巴传记唐卡(之一)》局部
《宗喀巴传记唐卡(之一)》局部
在展厅中,同样采用刺绣工艺的还有这幅《喜金刚像唐卡》。唐卡画心通篇皆为刺绣,做工精巧绝伦,全图用金线和五彩丝线绣成,以藏蓝江绸为地,满绣曼妙规整的花纹,并用金线勾勒轮廓,风格鲜明,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
《喜金刚像唐卡》
《喜金刚像唐卡》局部
《喜金刚像唐卡》局部
堆绣是刺绣中的特殊品种,也称为“贴花”工艺,是用各色质地不同的绫罗绸缎剪出人物和图案形状,然后在图案背后填充羊毛、棉花,使画面产生出丰富而生动的立体感和织物特有的肌理感,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展览中的这幅《释迦牟尼像唐卡》就是使用了堆绣工艺。
《释迦牟尼像唐卡》
《释迦牟尼像唐卡》局部
《释迦牟尼像唐卡》局部
唐卡艺术
是历史的传承
也是文化的载体
它承载着藏族人民对自然与生命的感知
也代表着他们在艺术表达中的无限想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