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无  界

中国的

世界的

文   化    行   

 

                    否   极   泰   来

水墨丹青

浩瀚长空

激活空间中沉睡的力量——李展雕塑新作展开幕 | art - 当代艺术资讯 | 展览

首页    新闻资讯    艺术资讯    激活空间中沉睡的力量——李展雕塑新作展开幕 | art - 当代艺术资讯 | 展览

2024年3月6日, 于2022年初启动的“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迎来第二期第四个项目:“游空追形——李展的雕塑新作”。展览通过三十件作品,呈现出艺术家近年来雕塑创作的思考,作品囊括艺术家自2013年起,尤其聚焦于他2018年至今的创作阶段。如展览策展人李垚辰在现场发言所说,以“游空追形”为题,表达出艺术家如何经由雕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探索之中,尝试推进雕塑艺术本体语言的实验。

“游空追形——李展的雕塑新作”纪录片

李展海报.png“游空追形——李展的雕塑新作”展览海报

展览整体策划希望有效利用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C展厅空间中狭长、高挑且敞开的空间特征,在作品、展览墙字等强调空间高度与层次的编排布置之下,进一步激活展场中雕塑作品与空间的关系与意义。同时,展览将空间中的内部小厅,布置为一间开放的雕塑工作室,“我们想强调展览的干净、细节与质感,艺术家的作品并不花哨,但每一条曲线,每一个细节的打磨都非常有质感。所有作品也均可从360度视角进行观看,因此展览也适当消减了展厅中的部分元素,同时展出艺术家的创作草稿、速写和创作笔记摘选,让人们能够更加了解艺术家相对完整的创作过程与背后思考。虽然是一次小型个展,我们依然希望它是一次在雕塑语言上能有所表达的展览。”策展人李垚辰介绍到。

作品细节

展览中最早的一件作品创作于2013年,也是艺术家进入新探索阶段的开端性之作,与其接应的是2015年李展创作的《面具》,在对这件仍偏具象写实的牛头的造型过程中,艺术家意识到如何为作品赋予更为丰富的空间感,由此逐步开启他打开作品内部空间的尝试。

作品细节

“游空追形——李展的雕塑新作”展览现场

艺术家同时从中国传统器物中获得灵感,思考如何在雕塑的正负空间中游走,“原先,我们塑造具象雕塑,通常只注重外边一张‘脸’,忽略了空间内部的考量,但是做器物和建筑的人,则会更多兼具内部空间思维,但雕塑也可以具备这种思维。”由此,李展尝试填补在传统的雕塑教学系统中,或许依旧缺位的创作思维。如何将雕塑的内外关系打通,形成某种更开放、更丰富的空间关系与张力,成为李展近年来雕塑艺术本体研究的核心。

作品细节

“游空追形——李展的雕塑新作”展览现场

近年来,李展也开始广泛采用更加平易近人的材料,如铁丝、石膏、绷带等等,他并不特别热衷于使用贵重材料或永久性材料,来为作品赋予更多商业价值,而这些材料也能更好地为他摆脱雕塑的材料限制,从材料层面出发,打破传统雕塑创作的某种思维限制提供了思路。通过这些更廉价易得的材料,丰富其造型语言,打破木雕偏向单一、实体的状态。

“无论是偏传统的材料,如木头,还是更易得、低成本的材料,比如泡沫砖等原本作为建材的材料,只要跟我的创作契合,就都可以使用。当我希望做一个方形底座,泡沫砖就很容易实现我的想法,它就是一种好材料,就像铁丝和石膏能帮助我尝试一种既轻薄,又是一个曲面的“壳”的造型,那么这些材料便与我的创作意图最为吻合。”

《面具》 李展 2015年 44x105x72cm 香樟木.jpeg李展,《面具》,44x105x72cm,香樟木,2015年

《鸮鼎》 李展 2018年 62x42x64cm 石膏、铁丝、墨.jpeg李展,《鸮鼎》,62x42x64cm,石膏、铁丝、墨,2018年

《壇》 李展 2018年 53x36x48cm 石膏、铁丝、墨.jpeg李展,《壇》,53x36x48cm,石膏、铁丝、墨,2018年

《牺牲》 李展 2018年 26x78x45cm 石膏、铁丝、墨.jpeg李展,《牺牲》,26x78x45cm,石膏、铁丝、墨,2018年

李展对本体语言的探索兴趣,大概与他的求学经历相关。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培养的优秀学子,目前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李展经历了从美院附中到博士,二十多年来扎实、严格的科班训练。多年来学院派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持,既为艺术家积累深厚多样的寻找艺术道路的手段方法,也在不断的反思与自我精进中形成了艺术家踏入个人艺术道路,探索雕塑艺术的研究方向,向更深层的雕塑语言发起挑战的核心动力。

“一工作室在教学上更多引导学生关注并研究雕塑本体语言,探寻雕塑的基本规律。无论雕塑还是绘画,无法简单地以具象或抽象等表面的概念进行区别。我的个人创作,其实也是从工作室研究方向的路径中走出的,将各种基础技术训练课堂中的的积累,慢慢融入并进入到个人作品构建的思考当中,从中选择和形成我个人的处理方式。”李展表示,自始至终他并没有离开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无论是空间、张力的建构,无论具象还是抽象,他的创作一直都围绕着雕塑本体展开。“这条路径或许比较窄,有很多人都在走,真正能够获得推进的人或许并不会很多,我也仅仅是凭着极大的兴趣,也谈不上某种创新,只是想在我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一点推进。”

《马首-悬崖》 李展 2020年 56x80x94cm 石膏、铁丝、石膏纱布.jpeg李展,《马首-悬崖》,56x80x94cm,石膏、铁丝、石膏纱布,2020年

《寒鸦》 李展 2022年 75x50x65cm 石膏、铁丝、石膏纱布.jpeg李展,《寒鸦》,75x50x65cm,石膏、铁丝、石膏纱布,2022年

 《悲鸣》 李展 2022年 25x86x57cm 石膏、铁丝、石膏纱布.jpeg李展,《悲鸣》,25x86x57cm,石膏、铁丝、石膏纱布,2022年

《躯壳》 李展 2022年 10x50x33cm 香樟木.jpeg李展,《躯壳》,10x50x33cm,香樟木,2022年

李展喜好中国传统建筑和各式老物件,他也从中领悟出对于传统的转化并不应当局限于视觉符号的表面意义,具体说来,更事关如何理解制造传统器物的无名工匠们持有的创造思维,“他们不仅从外形层面考虑创造,这种思维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远离自然主义的限制,从功能性的考虑中探索改造自然的建构方法,也因此触碰到了造型艺术本质性的因素,比如对于容积、体积等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通考虑,这些恰好也是雕塑特别需要的艺术张力,一旦陷入到自然主义的再现与模仿中,反而容易被弱化和消解掉,这也是我在这些作品中不断思考的事情。”

从传统与雕塑教学中汲取的双重养分,艺术家试图填补并共同构成一种更为自洽的创作逻辑,如《龟匜》中呈现的尝试路径,在这件作品中,李展更多兴趣在于考虑如何将造型压缩到某种非常极限的状态,追求薄厚、弧度与起伏的微妙之处,即造型在特定限制下可能达到的张力,艺术家表示,“我在做类似创作的时候,并不关注它是雕塑或不是雕塑,只是想象过去的匠人们营造一件器物时,可能具备的一种雕塑思维,就像一些很棒的陶艺家从功能出发创造的起伏与造型方式,其实与雕塑无异。”

《龟匜》 李展 2022年 64x37x18cm 香樟木.jpeg李展,《龟匜》,64x37x18cm,香樟木,2022年

《雀》 李展 2023年 30x30x33cm 香樟木.jpeg

李展,《雀》,30x30x33cm,香樟木,2023年

《兕》 李展 2024年 28x94x43cm 石膏、铁丝、石膏纱布.jpeg李展,《兕》,28x94x43cm,石膏、铁丝、石膏纱布,2024年

类似的理念也可见艺术家在《流转空间——雕塑语言的内在逻辑》一文中,从实践者角度论的及“流转的空间”这一试图提醒出某种雕塑的本质性概念,雕塑的美感并不存在于‘截图’式的凝固的片段之中,而是“感受物体在空间中的全部信息是一个流动的、行进的过程,是时间作用于视觉、而后在脑中生成出景象的结果,像人在景致中游走一样,任何片段的记忆都无法构成出全部的空间。”正如“游空追形”展览所引用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的说法,“雕刻家使世界运转起来,他激发使外形膨胀的理论,在平淡无奇的天地里激活沉睡的力量。”

据悉,本次“游空追形——李展的雕塑新作”展览将持续至3月28日。

展览开幕现场:

展览信息:

李展 横版海报.png“游空追形——李展的雕塑新作”

展览时间:2024年3月3日—3月28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C展厅

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学术顾问:孙家钵 张伟 王伟

策展人:李垚辰

艺术家:李展

艺讯网综合报道

现场图 / 李迪

作品与视频资料致谢主办方

2024年4月9日 17:0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