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无  界

中国的

世界的

文   化    行   

 

                    否   极   泰   来

水墨丹青

浩瀚长空

吴冠中作品赏析下

首页    新闻资讯    广角艺术    吴冠中作品赏析下

桂林水田

山间水田 水墨纸本 1979年作
吴冠中画过多幅四川的水田,但他自己却说,他比较满意的“仅寥寥数幅”,并且都是上世纪70年代画的。这件水墨的《山间水田》,为我们一窥吴冠中70年代末酝酿油水转换的重大转折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春 雪 镜心 设色纸本 1983年作

春雪 镜心 设色纸本
画家的雪景题材中,以玉龙雪山和春雪两个系列最为著名。顾名思义,玉龙山取景于云南丽江的雪山风光,春雪则引四川大巴山入画。
一九七九年,画家到四川大巴山写生,笔下见<大巴山中>大幅速写于高丽纸上,他曰是我多幅春雪的胚胎。若以速写与本幅相对比,即知所言非虚。他以简约近纯抽象的表现手法,将速写中展示的山、树、房屋几近全部简略化,只是大道淡墨疾掠画面,固定了山体的轮廓,细笔墨线勾勒出山峦顶部的起伏嶙峋,其余剩下大片留白,营造了皑皑积雪封盖大地,下方几点薄彩似成乡舍人家。这正是他在八十年代中间游走于具象抽象间大胆的开创,气魄之广大,笔力之迸发,直见慑人的视觉震撼力!

早 春 水粉 1980年作

江 岸 纸本水粉 1980年作
在《江岸》中吴冠中将水乡的精神魂魄表现了出来,吴冠中描绘树木不采用精雕细琢的方法,而是粗枝大叶的勾出大片笼统轮廓,塑造出诗意般的意境。吴冠中对艺术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体会到了今天中国的传统并没有脱离原本的基本精神,它还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与画的内涵之间维持一种不可切断的联系,而这种基本精神就是中国传统画家一直追求的意境之美,这是中国传统画的精髓。吴冠中的风景画多为白粉墙、黝黑瓦、湛蓝天、赭灰地,《江岸》这幅画也毫不例外,画面在这些物景的衬托下显得诗意盎然,半具象半抽象的色块、线条,以点线面的有机构成形式,营造出新的空间幻觉,在这跳跃与平衡、欢快与沉稳的起伏节奏中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意境与画境。

千佛洞 镜框 设色纸本 1980年作

罗汉居

普陀山 水墨设色 1980年作

叠翠渡江春 立轴 设色纸本 八十年代

天府梯田 设色纸本 1980年作

春 燕 彩墨宣纸 1980年作

江南村景 纸本水墨 1980年作
此幅作品创作于1980年,时年吴冠中先生61岁,到贵州原始森林写生,此作品描绘的是贵州黄果树的民居,是画家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的写生作品,画家以果敢的油画笔触,大胆的运用点、线、面的手法,黑色凝重的墨块,柔和的线面,加上姿态优美的婆娑树影,尤以最后的饱蘸油彩的笔触点出的那一点红,使这宁静的村庄无声而有声。

渔 村 镜心 设色纸本
吴冠中对故乡的怀念是始终如一的;他在画作中对自己这一情感的叙事也是始终如一的。譬如他笔下的燕子,便如自然里按时来访的燕子一样,每年都会出现在他关于故乡的回忆性的画作里。不过,吴冠中似乎对自己的文化乡愁讳莫如深,似乎恐惧于自己的心事被读解,因此燕子的形态总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甚至,在此幅《渔村》中,他把燕子的形象置换成为太湖上逡巡来往的渔船,在有著黑的烟囱、人形的灰色屋顶、灰色的砖墙、迂回的石头围墙、乌黑门上的红对联和墙根淡绿的苔痕的渔村的视线的网里穿梭。这应该是吴冠中心灵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了。因此,“我手写我心”,出现在他笔下的物象才能如此真实而富有情感;叙事娓娓却又略带点沧桑和低沉。这种叙事力量是直奔人心的,足够你在瞬间被感动。
让静止的物象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他相信自己视线所到处即为他自己心灵的最私密处,这是西方的,是印象派的,是表现主义的;但是,它更多的是东方的,是吴冠中的。笔墨在其中,不过充当了一种简简单单的媒介作用,仅此而已。

新 笋 镜心 1980年作

桑 园 镜心 1980年作

江南水乡 镜心 1980年作

苏州甪直—速写 镜心 纸本 1980年作
1980年春天61岁的吴冠中先生与研究生钟蜀珩带领学生到苏州甪直写生,此幅作品正是当时所作,是时吴先生的艺术风格已臻成熟。该画构图开阔,用笔简洁,寥寥数笔却向我们描绘出甪直古镇的美丽景色,小桥流水人家,几朵白云高挂,几株老树新芽,图左人们正成群结队的忙着赶集、图右二人闲庭信步,几只鸭子悠闲的在水中嬉戏,真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整个画面充溢着浓浓的江南春意。

苏州园林 1980年作

《苏州园林》为水粉精品,色彩厚而不腻,焕发着油彩一般的沉稳光泽。那雅致明洁的东方情调,始终传达出独特的民族韵味。

杭州虎跑 彩墨纸本 1980年作
此幅作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吴冠中的水墨作品始于70年代,但创作高潮是在80年代以后,其80年代的作品与70年代相比,更加简单,且偏于抽象,形式意味更强。此幅中仍可看出明确的景致,松树、庙宇、竹林、远山,从主体景物的造型来看具有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特质,但构造的方法与传统山水已大相径庭。画家以极其简约和流动的线条表现松树,松树呈曲线弯曲,干枯的枝杈向外伸展,饱含水份的线条与块面,以及鲜艳绚烂的色点将松树之苍老而优美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松树后的庙宇和山墙以大块留白的方式表现,以重墨勾边,恰好衬托出前景的松树和后景的竹林。竹林以具有书法笔意的直线条写出,以显示其挺拔高耸之效果,再以大片淡绿色染之,一片青翠的竹林即呼之欲出。远山依稀,施以淡墨。整幅画以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表现出江南水乡的诗意景致,虽然抽象意味浓厚,但清晰的空间感,充满律动的线条,以及淡雅的色彩均表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蕴。

大 漠 墨彩 1981年作

桑 园 水墨设色 1981年作

松树根 镜心 设色速写纸本 1981年作
本幅乃《新疆行》速写册其中一帧。画面所见乃当地白杨沟里的松树群。松树的粗壮的根统统暴露在地面上,因那地基本是岩石,他要表现的正是如龙如蟒相互紧缠的根之群构成了动人的形象世界。他稍后再按此稿创作了六尺彩墨钜制《松与瀑》。

白桦林 1981年作

阿尔太的白桦树 钢笔 1981年作
创作《阿尔太的白桦树》的1981年,是吴冠中开始从具象到抽象的探索的重要时期。在前一年,他发表于1980年第十期《美术》杂志上的论文《关于抽象美》,提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因此在这幅画里,我们看到他在准确地把握物象的形体的同时,更像是在做纯形式构成的试验,画面完全可以被拆解成各种形态意味深长的点、线和面,它们之间相互生发、相互制约的张力关系,才是艺术家最为着迷的。而似花雨纷披的鲜艳色点,让人想起他彩墨中的那些精灵般的色彩,一下子攫住人的眼睛,使观者为之一震。

水彩

家乡的云 水彩 纸本 1980年作

水乡

树之韵

湘西古镇 镜心 设色纸本

贵州侗家村寨 纸本彩墨 1982年作 (1680万元,2010年匡时五周年秋拍)
签名:八十年代初作贵州侗家村寨,吴冠中追记,一九九二年。钤印:吴冠中印。《贵州侗家村寨》一画作创作于1982年,1992年吴冠中先生追记补款。

养鸭场 镜心 设色纸本
一九八零至一九九零年代,吴冠中运用抽象的点与线,探索写生另一层次。当中完成几幅描写天鹅或鸭子的作品,甚为成功。此件《养鸭场》,除以点点橘色带出热闹鸭群,亦有黑顶白屋鲜明对比。画家於《关於抽象美》一文有以下心得:“江南乡镇,人家密集,白墙、黑瓦、黑门窗之间各式各样疏密相间的黑白几何形,构成了具有迷人魅力的形式美。”

吕梁印象 镜心 1986年作

北武当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北武当山》画于1982年,这是吴冠中先生画北武当山的精品之作。吴老曾两次登上北武当山,并画过多幅以北武当山为题材的作品,但画得最好的作品就是这一件。山西的北武当山不但史出有名,而且自然景致极有特色。吴冠中先生认为北武当山上的花岗岩小圣石与奇松,无论其自然造型或是天然的分布章法,都应该属于黄山一族,极易入画。吴冠中先生自述平生激动过三次,其中一次就是参观北武当山。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由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2254米,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集“雄、奇、险、秀”于一体。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1994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

竹 溪 镜心 设色纸本 八十年代

竹林人家 立轴 设色纸本 (235.2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竹林人家》画于八十年代,这是吴冠中的一件山水精品,画中以其独特的笔法,画出北武当山的风貌,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以极其写实的画法画出松树,又以国画的线条画出山人轮廓,是一种典型的中西绘画语言融合的画法,这在吴冠中的笔下也不是常见的。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而真正成功的作品,有如此件拍品那样清新自然,则不多,从画法、构图及独特的构思,巧心独运,绝无仅有,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是不可能的。

茂林 镜心 设色纸本
画家八十年代中期运用纯熟的垂直半封闭式的构图手法。松树茂密如林,直排并列似屏风般立于画面,缝隙间,见林中前后错落参差都是松树的身影,其疏密宽紧如有秩序的组合,斑斓缤纷色点满布其间,如曲谱上跳跃的彩色音符,令画中具音乐的节奏感,起伏跌宕,观者视线随之起舞,也是画家如指挥捧的画笔之巧妙所在!

滨海松林 镜心 设色纸本 八十年代作
吴冠中先生的《滨海松林》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二十余年过去了,吴先生仔细审视此幅作品后,说“这是我八十年代的精品”,对当时的创作过程仍记忆犹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此幅作品不同于以后创作的几幅松林作品,以西画繁密的构图方式营构,而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计白当黑,疏密相间的表现手法,从中可看到吴冠中先生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和恬淡、清远、超逸的宋元文人画的风范,这大概就是吴先生在上文中所说的捕捉到的“意境”。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无论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还是中国画的造型手段“笔墨”,都是为画面的内容、意境服务的,“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苏州小景 镜心 设色纸本
吴冠中写水乡之作,皆以写生为基础,然后作艺术剪裁,写出一种描述水乡神韵作品。此幅亦然,白白的屋墙与浓墨的树木,成为一种浓洌对比,构成一种安宁美感。湖天一片白茫茫,自显春雨江南之感,写景而不为景囿,此之谓也。

故乡 镜心

双燕 设色纸本 1981年作 (4600万元,2011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
吴冠中一生都在以他的故乡江南为题,断断续续的记录着他对故乡的艺术印象。在为数众多的江南题材作品中,以《双燕》为题的作品是吴冠中的最爱,他自己就曾经多次谈到,“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 “双燕”的主题一方面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情思,更为重要的是,从最纯粹的艺术角度来说,它也是吴冠中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转述中国文化视觉特质的工具载体。他曾解释说,江南情调之所以成为其绘画的主要源泉,是因为其中存在的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但对他来说,“起最主要作用的还是形式构成……分析其中的造型因素,主要是黑与白的对比,几何形的组合:方、长方、扁方、三角、垂直的、横卧的……简单因素的错综组合,构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感,这大概便是色调素雅的江南民居耐人寻味的关键。”
《双燕》的画面着力于平面分割,画面的意象完全是出于几何形的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烈的对照关系。有抽象的意味,像蒙德里安、像马列维奇,但它又绝然不同于抽象。在吴冠中看来,西方所谓的纯粹主义、所谓至上主义,虽然“追求简约、单纯之美,但其情意之透露过于含糊”,像是断线的风筝,最终会使艺术家的情感无从寄托,甚至等于零。“不断线的风筝”是吴冠中在中西艺术对撞中发现的契合点和理论创造,是他在具象与抽象、意境与意味的默契之间寻求到的一个重要平衡点。“风筝不断线”为他充满情感内容的艺术实践增添更为理性的色彩。《双燕》中的白墙黑瓦,这时都己经转化成了理性构成的借体。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之后,便成为长留在吴冠中艺术中的一个艺术眼目。其后来的佳作《秋瑾故居》和《忆江南》,都是从《双燕》的母体中幻化出来的嫡系。

苏州留园 立轴 1983年作

清流 镜心 设色纸本 1984年作
《清泉》画于1984年,这是吴冠中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三十周年”而画的一幅佳作。图中以平面构图、精到的笔触画出山谷中汨汨而流的山泉,也是吴冠中比较典型的一件“中西合璧”的作品。

卧 佛 镜心 纸本 1984年作

莲 池

苏州园林 镜心

徽州小景 镜心 设色纸本 1983年作

水 乡 立轴 设色纸本 1984年作
《水乡》画於1984年。描绘江南水乡是吴冠中先生作品中常见的、最具代表性的和最典型的题材。作为生於江南、长於水乡的画家,吴先生对江南水乡有著浓厚的深情。如此深深的烙印与真切的情怀,使得先生笔下的水乡流露出情真意浓的雅致与灵秀。

周 庄 设色纸本 1985年作

周 庄 设色纸本 1985年作

周庄 1985年作
《周庄》之作为钢笔淡彩写生,线条的组织感,节奏感,传达出强烈的形式美和特立独行的艺术追求,疏密处理得当,树与房屋搭配错落有致,它作于土黄设色纸本上,描绘天空时,画家大胆运用纯白色块,拉开了画面景度,大大增加了空间距离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作画风格。

大 船 镜心

翠竹渔艇 立轴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周庄小船 镜心 设色纸本
画家笔下的江南水乡,多有小舟荡漾于河道;又或渔港内舟楫相凑,连结如聚市。但如本幅以渔舟为主体,略去繁杂的背景,只是几笔点染远山,数丛新篁嫩绿横斜伸出,伴以两三鸭子畅泳河上,一片幽静恬淡的意境,令小舟若置身于桃源中,极见画家创作时悠然娴静的心境。他在一九八五年赴昆山写生,于水乡周庄即留下以渔舟为题的速写,与本幅互相参照,不难察觉入画的正是当年仍与俗嚣保持距离的周庄一角,故创作年代应为八十年代中期。

乡 村 镜心 1985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家》画于八十年代,这是吴冠中以中国人的精神画的一幅巨作,也是吴冠中最典型的白墙黑瓦家乡画。此图以极为写实的画法,平静的心态画出江南小镇的真实,江南如画,人杰地灵,在吴冠中的笔下生辉,这与他多年画江南水乡,画面上充满诗情画意有关,一草一瓦都是家乡情。这也只有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能够做得到。

熊 猫 镜心 设色纸本 1985年作

契比僧佛 1985年作 (1300万元,2011年12月北京匡时秋拍)
吴冠中先生这幅颇具浓郁宗教文化意味的作品画于1985年。本幅“弥勒佛”即是依据灵隐飞来峰的布袋弥勒佛为蓝本所作。
此图中的弥勒佛,袒胸露腹,双目微睁,嘴部张开,呈大笑之态。其身后有八位小僧人,或乞食、或持莲花,或遥望、或互视,姿态各异,身材几乎与契此的手掌等长,如此更突显出其身宽体胖,得天独厚。在色彩上,此作以黑白为主色调,零星点缀先生惯用之彩色的点与线,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生动。

红日 镜心设色纸本 1986年作
《红日》一画,画家採平视角度,以特殊的视觉敏感力,展现出江南景色的形式美:中景浓墨拖出的连绵群山,包裹着浓墨勾勒出江南村落的黑瓦白墙,而它们又处在淡墨画出的灰色远山与中近景江岸的环抱之中,近景江水流淌,倒映着淡淡的山影,江上浓墨点染的三五渔船,打破了画面的宁静,又在整体上形成全画黑白灰的节奏。令寻常的江南之晨,洋溢着一派静谧气息。雾中升起的红日,浅浅映在水中,与村中绿树和黄、蓝、绿、红等小色点,如斑斓的宝石,在富有东方韻緻的雅灰调子中,融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色,既打破了黑白灰世界的单调,又在形式上完成了点、线、面的和谐,使万物都消融在点、线、面的抽象韻律中。

滇池人文凭 彩墨纸本 1986年作

水 乡 镜心 设色纸本 1986年作

雨中集市 设色纸本 1986年作

山花烂熳 镜心 设色纸本 1986年作
吴冠中此幅《山花烂漫》虽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意为名,却又反其道而行之,并不著意去表现梅花的内在品质,而是荡开一笔,只从山花的角度去诠释一种不与时流、不从世俗的高尚情怀,大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画面中所有的树,在吴冠中笔下都成了线性生命力的强韧的物化;被抽象成纯粹的有色线条的杂草,亦成了这种生命力的注脚;而水墨的块状变化和浓淡变化,似乎又在暗示著一种内在精神或品质的价值取向。
从传统和西画中打进去又从传统和西画中打出来的吴冠中,并不是一个保守者,他一直在尝试著艺术变法和创新。1980年代中期正是他最热心变法的时代,是他的艺术从创作从具象到抽象的进程之期。此幅即创作于是时,系写赠当时的著名作家、编辑人章仲锷、高桦夫妇的,出入于具象与抽象之间而兼有具象与抽象之美。

牡丹江街头 镜心 水彩纸本 1986年作
画面一片嫣红嫩绿,是春意笼罩着这个东北城市的一角。线条舒展活泼,点彩鲜艳斑谰,从中可见画家下笔时心情的畅快,境由心生,此言无妄!

渔 港 镜心 设色纸本

巫峡魂 1984年作

阿尔泰山村 1986年作

玉龙双松 镜框 1987年作
吴冠中先生曾于1978年到广西桂林、四川嘉陵江、乐山、峨眉山写生,并创作了油画《玉龙山下丛林》、水墨画《月下玉龙山》、《玉龙山下古丽江》等以玉龙山为题材的作品。此件《玉龙双松》的上款为“洪道先生”。洪道先生是曾活跃于香港艺术界的香港北京画廊的主人,此作应是吴冠中先生的赠与之物。《玉龙双松》从风格上完全符合吴冠中80年代晚期作品的绘画手法。水墨线条纯熟自由的挥洒,宽广辽阔的山水气势展显无疑。画面中两棵苍松独立于天地之间,卓尔不群,山花、屋宇等以近乎于西方“抽象派”的表现手法点缀其间,显得生气盎然,也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和民族气息。

玉龙山下丽江城 墨彩 1992年作

玉龙雪山 镜心 设色纸本
《玉龙雪山》画于八十年代,是吴冠中在云南时所画的一件精品,画面上以古松映衬出远处的雪山,在构图上,也只有吴冠中敢于这样做,也是后人无法比拟的。这样构图的巧妙在于画家将终年不化的雪山精神画出,又与古松相互对照,松树在国画中常常是比拟文人士大夫的,画家也以此自喻。玉龙雪山已经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此件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可与吴冠中代表作《交河故城》一样,是吴冠中独一无二的作品。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北15公里,景区面积396平方公里,是北半球处于纬度最南的现代海洋性冰川,是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主体和中心。云南省省级旅游度假区和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玉龙雪山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

玉龙雪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989年作

玉龙雪山 彩墨纸本 1980年作

玉龙山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3450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秋拍)

春意盎然 镜心 设色纸本 丙寅(1986年)作

日出印象

新疆人家 镜心 设色纸本 1986年作

北武当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九寨沟 1985年作 日光岩 彩墨纸本 1987年作

小孤山 立轴

小孤山 立轴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天台山飞瀑 镜心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天台山飞瀑

风景 镜心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2024年4月9日 12:52
浏览量:0
收藏